新学期伊始,我市各地各校按照《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落实中小学生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的通知》要求,全面推动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,有效提升体育活动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,促进学生在系统、全面的运动项目学习和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中,掌握合理运动技能与方法,帮助学生培养优良学习和生活习惯。一起来看我市各地各校做法↓↓↓
昆区三中采取四项有力举措来保障学生体育活动2小时。一是实施“零点体育计划”,每天清晨安排15分钟的晨跑活动,利用清晨的黄金时段激活学生的活力,为新一天的学习生活注入正能量。二是安排上午30分钟课间活动,体能练习,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,保持精力充沛。三是打造“阳光体育活动”,每天下午安排30分钟时间,通过运动技能羽毛球、乒乓球、足球、篮球、武术等多种形式,让校园充满运动的快乐与激情。四是坚持每日开设一节高质量的体育课,由专业体育教师指导,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运动技能和体能基础。
固阳二中从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上精准发力,对学校教学日程进行全面优化,开展涵盖田径、篮球、排球、乒乓球等丰富多元的体育课程,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巧,提升身体素质。上午和下午各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,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,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。在活动形式上,固阳二中根据学生兴趣增设韵律操、乒乓球、实心球等特色项目,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爱好。同时,固阳二中还建立了完善的监督反馈机制,定期收集学生和家长意见,及时调整和优化体育活动方案,鼓励家长在家督促孩子参与体育锻炼,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。
青松小学科学统筹体育课程,注重课程内容的层次性与趣味性,低年级以游戏化教学培养运动兴趣,中高年级逐步融入专项技能训练,形成“基础+拓展”的课程体系。突破传统课间模式,构建以“武术操+素质操”为核心的上午大课间和开展“传统体育游戏+自主选项活动”的下午大课间“双大课间”特色活动机制。学校还为特长学生提供优质平台,结合课后服务开设篮球、花样跳绳等体育社团,形成“普及+提高”的双轨培养模式,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热爱的运动方向。
内蒙古科技大学实验学校以“增强体质、培养兴趣、全面发展”为核心目标,将中小学生每日在校运动时长提升至2小时,并积极打造“学玩结合”的课后服务体系。创新实践“体育课+大课间”,初中部每日增设30分钟晨练大课间+30分钟午后活动,结合多种社团活动,让运动“不断档”;小学部创意融入红色主题游戏,将党史教育与体能训练结合,让学生在游戏中强身健体、传承红色精神。同时,推出“全员覆盖+精品课程”模式课后服务模式,以50+课程打造“成长乐园”,帮助学生多元拓展,实现“减负不减质”。
来源:各中小学校